






他們最先開發微信小程序,為何現在又退出了?
2017-07-20
這幾天大家又被微信小程序刷屏了,“得到”退出了小程序,“今日頭條”暫停了服務(已經恢復),各種股票交易類的小程序也在證監會的要求下紛紛暫停服務。如果大家還不知道小程序,可以看下我之前的一篇隨筆關于小程序,一些想法。
不過需要糾正的是,暫停服務的只是很小部分的小程序,知曉小程序商店已經有近500個小程序的收錄。而沒有提交的肯定還有很多,每天都有大量的開發人員參與到小程序開發中,大家切不要被“別人都退出小程序了,你還搞什么”這種說法所迷惑。
并且目前今日頭條已經恢復了小程序服務。
那么為什么會出現上述的情況呢?最先嘗鮮的人卻最先退出了?下面梳理一下微信小程序目前存在的問題。
這是不得不說的話題,小程序為了實現在蘋果發布十周年推出具有“顛覆”的小程序,其實是帶了很多bug上線的,即使到現在,開發人員依然會遇到很多問題。對于普通開發者,熱心填坑,但是對于公司而言,這些都是會被寫到調研報告中。
對于人力充足的大公司,有專門的人來參與到小程序的開發維護中;而對于小公司,他們沒有足夠的人力投入,他們可能一半時間來維護其他平臺產品另一半時間來開發小程序,這個時候如果碰到幾個小程序的bug,基本上是吃不消的。
你比如說上線的某外賣小程序,所有的訂餐環節都沒有問題,但就是在支付的時候支付不了,無論你怎么點都不會吊起微信支付,只能眼看著時間過去,訂單失效。這對于一款產品來說基本就是致命打擊,客戶卸載了你APP,用你的小程序又不能支付,只能另尋他家。不過,目前最新版某外賣小程序已經修復了該問題。
所以,對于沒有足夠人手的公司來說,入坑需謹慎啊。
“得到”是一款以內容為主體的產品,既然是以內容為主,那么用戶如何知道你有沒有更新內容呢?我們知道在APP上,你有了新內容就會推送消息給用戶,但是在小程序里,這條路是死的。而且小程序在推出的時候張小龍就已經說過,小程序就像工具,用完即走,那么以內容為主的應用你們希望用戶看完就走嗎?
對于“今日頭條”推出小程序真心搞不太懂,如此高頻使用的產品為什么要放到小程序上,先不說重大新聞你怎么推送,那么對于普通用戶的愛好如何進行個性化推薦?這可是今日頭條最具有競爭性的東西,如果這些東西都沒有,做一個小程序有何意義。估計只是技術人員拿來練練手吧。
上面僅僅是我的一些想法,我想對于一個產品最重要的便是產品定位。小程序的定位是工具,其推薦工具類應用、商城類應用的存在。同時,小程序也基于此提供了一些數據分析服務,比如事件分析(注冊、查看商品、下單、支付),漏斗分析(查看每個步驟中用戶的轉化與流失)等。
請合理分析做小程序的意義,切不可盲目跟風啊。
1月13日,證監會擔心金融類小程序涉及客戶隱私和安全問題,要求金融類的小程序只能進行產品的展示,不能進行諸如申購、贖回、轉換、定投、開戶等功能。那這就很蛋疼了,你只能在小程序上看最新的股價、咨詢,你要想交易那對不起,你可以另跳鏈接,我們知道微信不支持外鏈的,那好吧,我得回到APP上,進行交易。
那么問題來了,我APP啥都有了,我還要小程序干嘛,所以,很多基金、證券類的小程序直接停止服務。不過,估計監管層只是需要評估這個新事物的安全風險,評估完成后才能確定其他功能上還是不上。
隨著這些小程序的退出,微信的開發戰略也受到了質疑。我單純從開發者的角度來說說小程序的開發市場。
在小程序開放之前,微信小程序的群滿天飛,首先是ios、android的開發者加入到了小程序開發群中,然后是PM也加入了進來,再到后排搞PHP的也加入了進來。小程序開發成本并不高,把官方文檔的代碼復制過來基本就能用,所以大家都來一起搞。
不過這也導致了開發市場比較大,小程序的開發價格預計不會很高,而在很多現有的產品中,小程序已經成為附屬品。
寫了這么多,其實無非兩個意思,第一就是產品定位,你的產品是否符合工具類產品的特點,如果你是內容型,那么在小程序將很難施展拳腳。
第二就是目前小程序還很不完善,需要大量的開發者去填坑。
小程序與APP是有沖突的也有結合,你有了小程序,用戶卸載了APP,那么你程序便會有部分的用戶流失。而對于剛剛興起的微信小程序,實現變現或許還有一段距離。
難道小程序只能是替代小程序?難道不能用小程序向真正的APP引流?難道不能用小程序向公眾號引流?
單純的會開發小程序基本沒啥用,就比如一大批搞ios、android的跑去搞小程序,你搞出來的東西也就只能跑在微信里,而且只能用微信提供的東西去搞。